散戶們正在接手專業投資人不敢碰的風險。 - WSJ (6/10)
想認真了解投資但經常找不到完整與可靠的資訊?
美國金融日記團隊用心製作的獨家投資科學課程,帶你用一百二十年的數據與科學發現,認識不確定的投資與金融市場中確定的基本事實與知識。
Hahow好學校投資類2020年募資第1名線上課程,提供最適合多數人的投資必修課。
立刻看詳情 🔎=> https://bit.ly/31ayF5f
正文
這週美國勞動部表態"反對"下一輪的發失業金法案。然後,財報陸續反映了歷史紀錄的虧損。
然後呢,雖然Fed號稱透過 Fed 的初級、次級市場企業融資機制 (PMCCF、SMCCF) 來購買公司債,提供貸款給缺錢企業。
但是你要不要猜猜Fed買了多少阿。友站股癌文章發表前問了我這個問題來確認數據,我也非常好奇地去看國會報告書。結果呢,雖然有600 Billion的銀彈在手,根據 5/29 的國會報告書,統計到5/19日,PMCCF 買了 0元。😅😅😅
鄉民陸續在喊:巴菲特恐懼我貪婪!
隔壁棚 王柏達觀點: 「糟,剛接小孩聽到幼兒園老師們在討論股票跟石油……」
今天華爾街日報次頭版就寫著「散戶們正在接手專業投資人不敢碰的風險」
即將破產的Hertz 近日累積報酬率 70% !
Elon Musk 在5月喊自己股價太高,然後..然後現在特斯拉現在就破千了唷
有傳說說,如果連擦鞋童都買股票 就是高點到了! 真的嗎?
擦鞋童錯了嗎?
這問題很多人有想過,也算是投資科學最重要的議題之一。
要知道擦鞋童有沒有什麼魔力,必須要了解幾件事情。
首先,這無關理不理性。就算是理性市場,價格還是可以很偏離基本面。
前幾週我們已經看過Zoom的例子,投資人買錯Zoom 然後價格就飆漲1600%,結果真的Zoom只有漲一點點。
這價格,難道機構投資人真的不知道太扯了嗎?
當然知道。但是,就算知道又怎樣? Zoom漲錯的時候,其實也不是真的能夠去放空的。因為你擁有不知道放空會不會直接把身家賠光。從Zoom的故事,如果你知道股價高估、真的在高估的時候放空,最多可以賠到超過16倍的資產。
於是,Insider正確的理性作法其實是不動,或是跟著做多 (De Long et al 1990)。
於是呢,成交價格看到的永遠會是 (1) 基本面 + (2) Noise Trader Demand 市場上的需求 (無關基本面) + (3) 價格猜測 (基於資訊) 的線性函數 (Grossman and Stiglitz 1980, Kyle 1985)。
而不是市場傳說的 理性= 基本面 這回事。理性的機構投資人,有些時候是眼看著市場瘋狂,或是跟著買進參與地。
第二件事情,
高價格低報酬,可預測地 (Cochrane 2011)。
其實這個發現可以追回到 Robert Shiller (諾貝爾經濟學獎2013)的博士論文。
而報酬的可預測性,在幾十年研究後,投資科學已經大概下了結論不再繼續管這件事了。參考 "Four centuries of return predictability" (Golenz and Koudijs 2018)。
高價格低報酬,這是一個有點廢話又不太廢話的東西。大量數據顯示,有許多靠普的方式來預測接下來1~7年的報酬,其中一項最簡易取得的是 現在價格的高低,定義為 價格與股利的比率。
Cochrane 2011 總結了股票、房地產等市場,發現當價格大量高出股利時,接下來1~7年的報酬率會顯著的低。但短期並沒有預測效果。
這點與科斯托蘭尼的說法一致。
有些股票本益比短期可以上升至300倍,而定存的本益比也不過50倍,唯有高度成長才能支持300倍的本益比,但投資人願意等多久讓這300倍本益比的成長實現?
簡單來說,上面的研究結果隱含了這種300倍本益比難以持續達7年。
所以,
擦鞋童買股有什麼特別魔力嗎?
擦鞋童買股沒有問題,只要 價格 與基本面掛勾就可以了。
就像買錯的Zoom,如果出價是合理的價格,那麼後續就不
會有任何問題哦~
而搶進HERTZ 賭破產也沒有什麼問題,只要不要買太貴,那麼就不會有太差的報酬。
要賭博,也得看看賠率的合理性。
但如果出的價格是偏離基本面的高價格,那麼,後續(1-7年)預期低報酬是可以預見的。
就像
假Zoom漲了1600%後,現在再次歸零了 : )
而美國人現在全城上下信心爆棚到一個程度..
References:
[1] Cochrane, John H. "Presidential address: Discount rates."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6.4 (2011): 1047-1108.
[2] De Long, J. Bradford, et al. "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."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.4 (1990): 703-738.
[3] Golez, Benjamin, and Peter Koudijs. "Four centuries of return predictability."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27.2 (2018): 248-263.
[4] Grossman, Sanford J., and Joseph E. Stiglitz. "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."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.3 (1980): 393-408.
[5] Kyle, Albert S. "Continuous au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." Econometrica: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(1985): 1315-1335.
撰稿:美國金融日記團隊
文章出處:美國金融日記 粉絲專頁
美國金融日記團隊用心製作的獨家投資科學課程,帶你用一百二十年的數據與科學發現,認識不確定的投資與金融市場中確定的基本事實與知識。
Hahow好學校投資類2020年募資第1名線上課程,提供最適合多數人的投資必修課。
立刻看詳情 🔎=> https://bit.ly/31ayF5f
已有2200位以上學員參與,五星好評不斷–全臺銷售第一的投資科學課程。
財報狗、股癌 Gooaye-- 謝孟恭、MacroMicro 財經M平方創辦人Rachel、 李柏鋒與十二位財經專家重磅推薦:設計給多數人的第一門投資必修課。
全面了解關於投資與金融市場的重要知識與全貌,做出屬於自己的科學化的投資決策。